信息内容
教育资讯时隔一年,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再度引起热议。而这次在微博热搜榜上脱颖而出的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天才少年和天才少女——张霁和姚婷。其中,张霁拿到了华为“天才少年”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
华为“天才少年”项目,是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所招募的“天才少年”,工资都是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的,共有三档,最高年薪达201万元。
目前,全球仅四人拿到华为“天才少年”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分别是
201万!绝对是一个能令人无比兴奋的数字。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可能需要辛苦工作二十年才能攒够这么多钱,而博士生张霁刚出校门就获得了如此丰厚的年薪。虽然像张霁一样的人终究是少数,但他们的存在,依然有力回击了一直盛传的“读书无用论”,为广大学子树立了奋斗榜样。
不是说书本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书能带给人的成就,有的一眼就可以看到,有的则需要时间来慢慢品味。
当你看到夕阳余晖的时候,你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不是只会:哇,这夕阳!哇,还有鸟!呀,真好看!
曾有人作出一条正态分布曲线图,表示人生所面对的问题数量。
婴儿时期,是最无忧无虑的,然后便是成长的烦恼,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烦恼达到顶峰,接下来又会慢慢下降,直到人生的最后是永恒的宁静。
其实不读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在前半生很相近,也会经历烦恼的上升期,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后半生。
不读书,烦恼的数量往往减不下来,直至饮恨终身。
抛开经济原因,也就是假设:读书与不读书的人,一生挣同样多的钱。当身处中年,大家都面临同样多问题的时候,区别就体现出来了。读书人见多识广,往往一转眼,就能想出多个解决方案来,而不读书的人,常常抓耳挠腮,闭门造车,解决问题能力骤降。
毕竟我们正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远远达不到,能够原创问题的能力。
但不论哪种结果,我们能肯定一点的是,人要走向高贵,读书是最简单的途径,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2
我们并不是鼓吹唯学历论,中国的应试教育或有些许缺点,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功能:选拔竞争中的优胜者。
你仔细想想就明白,那些能考取名校,读完博士的人,都是什么人?
且不说智商这事儿,十几年苦读,如果没有定力,没有耐心,没有专研精神,断然是不可能走这么远的。而这些素养,不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吗?
应试教育就是过滤器,自动将人进行分流。最后能留下的极少数人,才是庞大分母之上的闪亮分子。
曾有一份报告调查了500位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发现84%的高管都拥有高学历,48%出身于985名校。
学历,从来都是能力最好的证明。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他们日以继夜的苦读和不断积累的知识带来的广阔大视野。他们通过读书和科研,改变了自己和整个家庭的命运,甚至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所以,读书仍然是这个年代最能穿透阶层的利器。即便你想平凡一点,你也要明白,学历和收入有着多强的关联。
2017年,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显示,学历和收入几乎成为正比关系。
而根据网上搜索到的数据,博士在阿里巴巴、腾讯、今日头条、网易、美团等互联网公司的年薪都在40万以上,硕士薪资都在30万以上,而本科生在20万以上,这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你的学历决定了你的起点!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直跟我们强调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本质上就已揭开一个真相,那就是收入是努力读书和学习最好的回报。
你学会东西的越多,选择余地就越大;
你的学历越高,收入高的可能性越大;
你所学到的知识和本领,都会化作你对抗生活的铠甲,而非被迫谋生……
3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
读书最大的理由是摆脱平庸。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
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的确这样,当你读的书越多时,你越低调、越谦虚;当你接触的无效资讯越多时,你越来越感觉自己“优秀”,但一当你做事情的时候,往往碰壁的就是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娱乐圈中有文化的音乐人李健参加《我是歌手》,当记者到他家采访时,被他家的书架震惊了,他说:“我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可以一天不读书,我从不买房,但家里一定要有一间书房”。当李健通过《我是歌手》迅速走红后,他没有选择上各种综艺节目,而是一如既往的进行音乐创作,他懂得自己想要什么。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眼界更广阔,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格局更高。
不知道在浮躁的当下,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来读一本书,又有多少人能够专心在某一领域内深耕十年呢?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一夜暴富的故事和无须努力的成功,可生活终归不是童话。
千万别在该奋斗的年纪里选择安逸,别在该学习的岁月里放弃读书。